喓喓草虫,趯趯阜螽。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。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,我心则降。
陟彼南山,言采其蕨。未见君子,忧心惙惙。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,我心则说。
陟彼南山,言采其薇。未见君子,我心伤悲。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,我心则夷。
【注释】
喓喓〔yāo yāo〕:虫鸣声。
草虫:草螽,俗称蝈蝈、纺织娘。
趯趯〔tì tì〕:跳跃貌。
阜螽〔fù zhōng〕:蚱蜢,蝗虫的一种。一说为蝗的幼虫。
忡忡〔chōnɡchōnɡ〕:忧愁貌。
止:之,他。一说为语气助词,无实义。
觏〔ɡòu〕:遇见。
降:和乐。
陟〔zhì〕:升,登。
蕨〔jué〕:蕨菜,多生浅山区向阳处,嫩叶可食。
惙惙〔chuò chuò〕:忧郁貌。
说〔yuè〕:通“悦”,喜悦。
薇:又名巢菜、野豌豆,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结寸许长扁荚,豆粒可食。
夷:平和。一说通“怡”,喜悦。
【翻译】
蝈蝈发出喧嚣的鸣声,蚱蜢在草间来回跳跃。还没见到那位君子,我的忧思绵绵不绝。如果已经见到了他,如果已经遇到了他,我心自会安宁和乐。登上那座南山之巅,前去采摘蕨菜嫩叶。还没见到那位君子,我的忧思不可排遣。如果已经见到了他,如果已经遇到了他,我心自会愉悦喜乐。登上那座南山之巅,前去采摘巢菜枝芽。还没见到那位君子,我的心中哀伤愁悲。如果已经见到了他,如果已经遇到了他,我心自会平和安怡。
【解读】
《草虫》一诗的主旨,《毛诗序》概括为“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”,朱熹《诗集传》则在此基础上阐释为“诸侯大夫行役在外,其妻独居,感时物之变,而思其君子如此”,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传统
儒家的主流观点。此外,还有“大夫归心召公”说、“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”说以及今人多持的“思妇念夫”说等,不一而足。
单纯从诗作的意境上来体味,作者为我们设定了一幅秋天的图景:蝈蝈窸窣齐鸣,蚱蜢跳跃不息,或许还有秋风带来点点凉意。自古以来,秋都是一个引发凄凉萧瑟或者别离之情的典型意象,在这首诗作中亦不例外。主人公没有见到君子之时的心情,三章各用“忧心忡忡”“忧心惙惙”“我心伤悲”三词表达,将求而不得的愁情忧思渲染得无以复加。采蕨、采薇暗示秋冬已去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,而等待“君子”到来似乎仍然遥遥无期。
此后却笔锋一转,开始拟想“既见君子”之后的情景,形容自己的心情是“降”“说”“夷”。“降”含有下降、安定之意,仿佛是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;“说”则是喜悦,仿佛是眉开眼笑、喜不自禁之貌;“夷”含有平和之意,心情最后又恢复平静和乐,主人公心理的起伏波动用寥寥数词形容得十分贴切。这种以虚衬实、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在方玉润《
诗经原始》中称为“透过一层法”,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诗情感变化更加鲜明,读来也更有艺术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