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经

《诗经》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爱情婚姻类、战争行役类、劳动生产类、政治批判类、歌乐宴享类、祭祀史诗类。《诗经》广泛涉及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科学、文艺、道德、宗教等各个领域,因此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“人生百科全书”。
扬之水
扬之水,不流束薪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申。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
扬之水,不流束楚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甫。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
扬之水,不流束蒲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许。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
【注释】

扬:缓慢流动貌,一说激扬。
束薪:成捆的柴薪。
其:语气助词,无实义。
戍申:戍守申国。申,西周诸侯国,姜姓,在今河南南阳一带。
曷月:何月,意谓何时。
予:我。
束楚:成捆的荆条。
甫:即吕国,西周诸侯国,姜姓,周宣王将吕国自山西故地迁往河南南阳,改国名为甫。
束蒲:成捆的蒲柳。
许:西周诸侯国,姜姓,在今河南许昌一带。

【翻译】

缓缓流动的水,流不走成捆的柴薪。远方的那个人,不能和我戍守申国。思念啊思念啊,何时我才能归去啊!缓缓流动的水,流不走成捆的荆条。远方的那个人,不能和我戍守甫国。思念啊思念啊,何时我才能归去啊!缓缓流动的水,流不走成捆的蒲柳。远方的那个人,不能和我戍守许国。思念啊思念啊,何时我才能归去啊!

【解读】

根据诗中“戍申”“戍甫”“戍许”三词,可以确定《扬之水》一诗创作的时代当在周平王时期。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任君主,西周覆亡后他迁都洛邑,重建周王室,然而毕竟大势已去,诸侯国割据日益炽盛。周平王之母是申国人,因申国常受出国侵袭,平王就派兵戍守申国,保其国防。此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戍守申国的兵士口吻而作的。至于甫、许两国,本非平王母国,不应有平王派兵戍守,然而诗中却有戍守两地之言。对此孔颖达认为,这两国与申国皆为姜姓,同宗同源,诗人为避免文字重复所以变文,借甫、许以言申,其实并无甫、许之事。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为“互文”。

本诗共分三章,每章六句,只变两字,叠句程度极高。各章均以“扬之水”起兴,似乎是以缓缓远逝的流水暗喻一去难返的岁月,诗人的咏唱渐渐拉开序幕。其次以河水冲流不去的“束薪”“束楚”“束蒲”与“扬之水”形成对照,反衬出诗人沉重的内心,恰如李清照“载不动许多愁”一句。此外,鉴于“束薪”“束楚”“束蒲”三物在《诗经》中常常是成婚的象征,因此诗人思怀的“彼其之子”,极有可能就是他的妻子。自己远赴异国驻扎边疆,妻子则守候在故国家园,自然是“不与我”相聚,然而这份久别思怀之情,终于在日月更替、斗转星移的岁月濡染下化为呼天吁地的喟然长叹:“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!”殷切的思念交织着悲壮的无奈,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力。

《毛诗序》认为此诗中士兵的“怨思”是平王所致,所以归结此诗诗旨为“刺平王也”。其实生于战乱动荡的时代,在战争家欲望和野心的裹挟下,个体生命会显得极其渺小和脆弱,而亲友的相伴同行会显得无比珍贵。正如这首《扬之水》,尽管饱含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,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真诚质朴的思怀之心。
上一篇:君子阳阳
下一篇:中谷有蓷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jufuvt 评论 扬之水:十五的月亮,你也思念,我也思念,照在家乡照在边关。“  不与我戍申”是倒置,我不与戍申,意思是“我没有能(和他)一起守卫边疆 。 飞翔 评论 扬之水:古来征战几人回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